">
兩千多年來,中國在自己獨立生長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化。然而,到了19世紀中葉,清王朝江河日下,經濟凋敝,導致了中國文化的窒息。而此時,西方科學文化卻迅速發展起來,并開始向古老的中國文化挑戰。于是,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標志,中華民族被迫走上了文化反省和比較選擇的道路。
西方文化的特點及中西文化的差異 由于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發展過程及其它因素的不同,各民族都有其特性,而東西方的文化也各有其特點。
西方文化的特點 西方文化以英美文化為代表,包括英國文化、美國文化、法國文化等,主要有以下特征:
1.個人自由發展和獨立精神。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創 造自由的氛圍。個人自由在美國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成為美國最基本的價值觀念之一。與個人自由相輔相成的,就是自力更生。他們認為,人不能過多地依賴家庭和政府的支持。
2.競爭和機會均等。西方人的競爭壓力從孩童時代就開始了。直到他退休為止。這種競爭在行為取向上,就表現為生活的快節奏,工作的高效率和注重實用性;在時間取向上,表現為不滿足現狀,注重未來,格外珍惜時間。
3.注重實際,重視實用技術,善于學習和利用他人的長處。西方人對政治、宗教、文化和科學尤其講究實際。他們樂意向外來文化學習,而且能很快加以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西方人能廣納外來人才,并創造平等條件使其發揮作用。這種取別人所長為我所用的做法,也是西方科學文化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異 11就文化的基本形態而論,中華文化是一元的,而西方文化是多元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大一統”或“大同”的觀念。古圣先哲,教我們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而西方文化是多元的,強調個性、個人自由、自我發展和個人的進取心。 21中西方文化一元性和多元性而表現為中華文化的推已及人的恕道和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中國人,一向主張設身處地,將人心比我心;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西方的個人主義,由來已久。
西方校園文化的特點及中西校園文化差異 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學校既是人類文化傳播的地方,又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去開辟時代新的文化,處在社會文化發展的前沿。校園文化以社會文化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放在社會大文化的背景下,校園文化只是一種亞文化。作為亞文化,校園文化的本質與社會文化的本質特征有密切的聯系。
(一)西方校園文化的特點 西方文化在大學校園的目標是:不僅為青年一代就業創造條件,而且要使他們有目的地生活,要塑造人格盡可能和諧發展的公民。因此西方高等學校重視學生自治,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重視課外活動、課外教育;重視情境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西方校園文化歷史長,發展快。18世紀歐洲進入工業化時代為歐洲各國的教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促進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發展。校園成了近代以來西方社會結構中舉足輕重的部分。與此同時,校園文化應運而生,并逐步發展。
(二)西方校園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西方大學中半數以上的學生參加多種業余活動。西方校園文化鼓勵并培養學生“自重”、“自治”。由此提高其能力和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政,在參與的形式層次、組織層次和內容層次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校園文化價值多元,主流突出。在西方校園文化中,既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又有頹廢、墮落的厭世情緒。既有自由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又有道德責任,理想追求。更多關注個體,講求實用。在美國,大學生非常講求實際,他們認為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是幸福生活的第一需要,他們關心物質成就,關心自我,傾注實用。這些都在校園文化中表現出來了
(三)中西校園文化的差異:
1.校園文化所體現的時代精神的差異。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校園文化有著多元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的鮮明特點,而這些特點又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體現著校園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中國校園文化主流反映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精神風貌。這集中反映在“四有人才”和“三個面向”上,即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道德的人才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上。
西方校園文化則用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來引導學生通過自身文化完成其社會化,強調以人為本和自由發展。
2.價值特征的差異。中國校園文化多是求知型和倫理型,學生的業余活動主要是追求知識,發展業余愛好,發展人際關系。而西方校園文化多屬于實用型和享樂型,學生參加業余活動主要是為了實現“自我”,追求精神享受。因此,如果說中國校園文化所反映的價值特征是集體主義,那么,西方校園文化所反映的價值特征則主要是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
3.理論基礎的差異。中國校園文化的指導思想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西方校園文化由于深受資產階級抽象人性論和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世界觀及人生觀的影響,必然導致出現不關心政治,反文化性強等特點。
借鑒西方校園文化的原則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我國的國情為基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校園文化是我國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科學性和民主性是其不能脫離的本質特征。面對綿延幾千年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洶涌而至的外來文化,我們應當適時地做出自己的時代選擇,在積極地、批判地吸收國外校園文化的優秀成果時,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揚棄的原則對于西方校園文化,我們要采取揚棄的原則,取彼所長,為我所用。要學習西方校園文化開放、創造、重視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特色,摒棄那些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的資本主義的思潮。
(二)創新和發展的原則在吸收西方校園文化的優秀成果時,要有所創新和發展,把西方優秀的校園文化成果與中國校園文化優良傳統結合,形成一種新文化系統。這種新的校園文化應破除傳統文化的束縛和中西文化的偏見,以開放的胸懷,在吸收、借鑒西方校園文化的優秀成果的同時不斷創新、發展我國的校園文化。
(三)立足于實際的原則 校園文化的發展應該立足于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考慮到現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努力建設一個以學術性為特點,尊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崇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開放民主的高校校園文化。 總之,通過分析、過濾、借鑒和吸收,使中國校園文化在與西方校園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新觀念、新思潮,從而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