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教育的改革進程中,道德教育、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建設一直是重點、熱點,也是難點。但是校園文化又偏向于流于說教、流于形式,缺乏切實推進的有效途徑是較為普遍的現象。雖然以中華文化經典為載體的圖片介紹在校園的走廊教室也能見到,但是這些因為時代久遠,學生對此也失去了興趣。
前幾年,隨著公益廣告的推廣,校園的墻壁上,宣傳電子屏上,也出現了公益廣告,去年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以圖文的形式出現在學校。但是這些除了偶爾一次的升旗儀式和班會用到講一講,真正讓學生入腦入心的似乎不多。筆者記得又一次,問及學生,24字核心價值觀是什么?學生到能熟悉背出,但是讓他們解釋意思,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說不到點子上。
筆者覺得,假如我們的校園文化,能夠配上當今的“好人文化”,即中國文明網好人365中的那些好人,還有層層各級的道德模范,急時刻為救群眾勇斗兇殘持斧歹徒的民警鄭俊峰危,在生死抉擇的車禍瞬間奮力推開同學的大學生何俊斌,在病房里堅持把自己的救命錢先發給農民工老板沈志勇,12歲開始挑起家庭重擔的好女兒陳玉潔,爭相割皮救父的好兄弟,還有10年甘當殘疾同學拐杖的好同學……這些圖片如此出現在我們的教室,出現在我們的校園,不僅從不同角度彰顯了核心價值觀的嶄新內涵,還非常契合時代意義,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假如校園中有此“好人文化”,并以豐富活潑的形式開展校園好人文化建設和教育教學活動,這難道不是讓青少年快樂地學習、科學地傳承好人精神、在潛移默化中、身體力行中,完善道德素養、全面素質的提升,這難道不比簡單地說教,或者干巴巴地幾個詞語或者條條杠杠來得鮮活而生動嗎?
在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創新工作中,我們除了要利用好中華文化經典外,更是重要還要利用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好人文化”資源。因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既不是喊空口號也不是片面的物質環境建設,而是需要提煉學校發展的鮮明理念作為靈魂,用身邊的榜樣、鮮活的好人文化來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讓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落實于時時處處。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大教育家孔子所言的善施教化。更何況,《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指出,要利用各種途徑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么,讓公益廣告和好人文化一起來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助力,豐富的不僅是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還有學生德育的給養,教師的師德修養,讓好人精神、好人文化不斷體現在班級、團隊組織活動當中,才能真正讓廣大青少年見賢思齊,增知識、強筋骨、健品德,促進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