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一詞已經不再陌生,而且它也成為了學校的核心、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現在的校園文化建設存在一個問題,“格式化、雷同化、碎片化”,完全就是東一拼西一湊的組合,就一些校園景觀簡單地“拿來”,膚淺地復制,鮮能體現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容易導致人的審美疲勞與麻木。標準的操場、氣派的體育館等看上去大同小異。正所謂有了氣派,少了氣氛;有了物象,少了物趣;有了空間,少了空靈。
校園文化是學校環境、活動、秩序、精神和制度的綜合體現,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建設要把握文化靈魂,匯聚師生智慧,融合歷史地域資源,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校園文化力爭做到“環境養眼、內涵養神、人文養心”。那么怎樣的一個校園文化建設才算是個整體呢?
首先,校園文化須“環境養眼”。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要“讓墻壁會說話”。其實,這“墻壁”所代表的,正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硬件設施或環境建設。筆者所在的縣域內有所村小,是影片《鳳凰琴》的拍攝地,校園是“黑屋子,土臺子,里面坐著泥孩子”,安于現狀的教師則是“土罐肉,樹兜火,除了神仙就是我”。顯然,這樣幾乎沒有文化介入的純天然學校承擔的教育是大打折扣的。
而與其一山之隔的另一所學校從辦學規模及師資配備上幾近相同,幾十年來,該校一直重視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數任校長接力靜心培育屬于自己“肌理”的校園文化:使校園一草一木、一樹一石、一墻一畫都有聲、有色、有形、有氣,其作用不在于單純的美化,而在于“育人”,在于人與物化的環境之間有信息的傳遞、有心靈的對話,達到了景觀怡人、環境育人的功效。學校不僅培養了十幾個頗有建樹的科技工作者,還走出了熊召政、劉醒龍等著名作家。
當然,“養眼”的校園文化不在于好看。那種千篇一律的電子幕墻、圖片及割字除非不可替代,一般情況應盡量回避。同時校園文化也不在于字詞的眼球效應,校訓和校歌簡單化、明白化、通俗化,入耳更入心。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卻并不掩柳詞意韻之深。“讀書為明理,明理為做人”,這些平常字詞照樣能鞭辟入里。
去年暑假,筆者隨人民網“新絲路中華文化推廣及屬地采風團”到南亞,走進斯里蘭卡Kandy Private School(康提私立學校),校門口樹立一塊“How happy we are, To meet friends from far away!”(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歡迎牌讓我們一行驚詫不已。盡管漢語字歪扭稚嫩,在數碼打印大為風行之今日,他們的用心讓我們感到特別溫暖。附近孔子學院的志愿教師介紹,原本她愿意代勞,但該校校長認為這樣做有損康提“文化之都”之形象。可見真正的校園文化不是外在可見的標語口號那么簡單直接,真正的文化是自覺行為背后的思想浸潤和文化積淀,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氣質。
其次,校園文化須“人文養心”。
明代王守仁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通過“養心”以達到潤其身、恒其志、貴其德。一所學校的質量既包括教師的執教水準及歸屬感,也包括社會的認同感。
行于花海中,不意識花香。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學校將一些建筑物做了富含哲理的命名,給了“死”的建筑以生氣和靈氣,寄托了師生的教育追求和人生態度。有些校園打造的書香廣場、文化長廊頗具情趣。師生身在書香花海之中,滿眼書香,滿心書味。一言之得,一念之獲,引發思考,入腦入心。久而久之,行為多見斯文。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用“價值風景”裝點校園文化,需要根據實際提煉培植合身的學校文化,而今我們進入校園,左右兩側大多是學校的“豐功偉績”,少數學校高估了自己的作用。其實,優秀的學生并不完全是由教師教出來的,在很大程度上,學生的成功取決于他先天的素質,就像牛頓絕不是他的老師教出來的一樣。對于學生來說,最好的“養心”即是學校教職員工“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個故事,一個道理,可塑造孩子們的人生;一句話,一種思想,讓學生收獲未來。
再次,校園文化須“內涵養神”。
面子易學,里子難補。學校內涵是什么?說開了主要就是校園人文環境,而人文環境的營造,不是“打補丁”,絕不只是停留在對環境表面的打扮。更重要的是,校園里的師生具有人文理念、精神和素養。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國者猶于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然養神之道在于尋寄托以致充實,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全面開科開課,不斷提高體、音、美、勞等學科教育質量。因為從特定意義上講,體、音、美、勞更能熏陶孩子們的品行修養,才不至于讓“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成為一句空話。
眾所周知,談到西方教育,伊頓公學是不可回避的話題。它是英國的“精英搖籃”,是“紳士文化”最富盛名的貴族中學。在伊頓,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同等重要。體育不僅是一門課程,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體育就是教育的手段”是幾百年來傳承不息的教育實踐。反觀時下我們的一些鄉村學校,“美術課,隨意畫;音樂課,自己唱;體育課,鴨子放”,而在一些所謂的重點學校,這些課程更多地停留在課表層面上。這種文化如何“養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方面,校長不能讓“開科開課”成為口號,同時保障體音美這些“貴金屬”不“挪作他用”,造成稀缺師資的浪費;另一方面,國家理應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讓更多的有為青年從事教育。或許這一舉措能讓“‘錢學森之問’不至于成為多年沒答案的天問”。
說道最后其實校園文化建設就像是校長文化之魂一般,同時校長也就像是伯樂,需要激發“千里馬”(教師)馳騁職業疆場的激情,及時捕捉教師中的一些疑難雜癥,譬如季節更替,學校添置幾臺霧化機,讓老師保護好嗓子;在教師集體辦公區域開辟閱覽室,引領教師讀書;關心愛護“朦朧期”的年輕教師,從“輸血到造血”引領他們,成就他們“入格、合格到出格”,實現“從技到道”的質變;對于那些不顯山不露水的教師,喚醒與點燃他們心中潛藏的“活火山”;建立“骨干教師的蓄水池”,理解、寬容、矯正處于瓶頸期的中老年教師,幫助他們突圍。讓老師們有歸屬感和成就感,真正讓校內教師“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